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指出“市場競爭的加劇, 成本己經成為最為重要的競爭要素之一。”采購是企業運營中的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 不同的采購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可能導致不同的采購成本發生, 可以說科學的采購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成本, 成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所以, 建立一套科學的采購策略, 是企業減少成本、提高效益的內在要求。而倉儲管理做為企業采購管理的延伸, 其重點是倉儲管理系統效率的提高, 如果因為過度降低倉儲成本而減少存貨的采購, 可能會出現短缺成本的發生, 進而導致企業總成本的降低, 所以, 科學的倉儲管理就是要在企業存貨采購成本和倉儲管理成本之間進行有效決策, 進而降低企業的總成本。當前, 在全球制造和市場經濟浪潮的推動下, 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日益加深, 企業面臨成本控制和提高客戶滿意度等等諸多問題, 如何提高采購和倉儲管理效率, 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成為本文重點的論述內容。
目前, 國有企業的物資采購多屬于需求型, 一般是企業在需要原材料等商品時, 由需求部門提出申請, 經過批準后, 采購部門進行采購。而由于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中有嚴密的上下級管理制度且缺乏必要的靈活性, 所以, 企業一般都建立了相對規范的采購制度, 對商品項目進行了嚴格的分類, 杜絕無項目、超項目計劃進行物品采購, 這樣往往無法按照企業原材料的使用價值和使用頻率為基礎進行分類, 無法反映材料需求的輕重緩急。在種類眾多的原材料面前, 管理難度大其管理成本增加, 所以, 需要對原材料進行科學分類, 進而采用不同的經濟管理方法。
首先, 國有企業物資采購環節普遍缺乏嚴格的控制約束機制, 或制度執行不完備, 存在不規范的采購行為, 其次, 由于在現在采購買方市場情況下, 很多供應商為在競爭面前, 往往采用正常的促銷活動, 使國家和企業利益受到威脅, 采購環節的價格隱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再次, 企業資金往往被挪用, 部分采購人員可能會利用采購借用資金的機會, 挪用資金移做他用, 資金的挪用不但造成了貨幣資金損失, 更可能由于挪用使存貨不能及時到貨, 而造成停工損失或信譽損失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實現, 企業存貨管理的地域性越來越寬, 信息化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制造業全球化分工越來越明顯, 很多產品已經無法由某一個國家或地區來完全實現。所以企業要加強第三方物流管理, 利用物流的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對企業存貨管理的全過程進行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 使存貨管理中的訂單流、物流和資金流處于一種協調狀態, 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這是現代企業存貨管理的趨勢和重點。同時要在大中型制造企業中全面使用EPR系統, 利用該系統的及時、高效的特點, 及時調整存貨的存量和處理呆滯的存貨, 不斷的提高存貨管理水平。現代企業存貨管理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 也會影響到企業運營的好壞, 為了不斷降低企業的存貨成本,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必須將加強存貨管理逐步重視起來。
對大宗物資、大型技改項目實行公開招標, 盡力避免“暗箱操作”。對零星物資采購盡量選擇信譽好的供應商實行定點采購, 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對采購的物資要進行有效的檢驗, 要有計劃地組織供應、檢驗、使用部門共同抽查, 以進一步完善存貨管理。同時要對預付賬款的掛戶進行關注。對長期不動的客戶著重調查了解;對大宗材料供應戶應先進貨后支付貨款, 預付款應有嚴格的審批手續, 以免資金被挪用。
企業必須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的反應, 特別是在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引進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 才能生存和發展。傳統單一的倉庫管理不能滿足當今多樣化的倉庫作業, 迫切需要使用現代倉儲管理來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 實現對資源的有效控制。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的庫存管理有利于企業從“庫存實物控制”向“庫存信息控制”的轉變, 實現信息化庫存控制的目標。ERP系統和傳統存貨管理方法的區別是實施跟蹤, 把存貨管理提高到項目管理的高度。ERP系統使企業使用整合價值鏈信息平臺的手段, 來加強存貨管理。如果客戶需求發生變化, 可以及時通知供應商, 從而達到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的存貨儲存水平, 實現客戶、供應商、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同時結合經濟訂貨量等做到倉庫庫存的最優化管理, 保證供應生產的連續性, 有效的降低庫存量, 同時提供相關的庫存分析報表, 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企業應組織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存貨進行抽檢, 發現損失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對滯銷的產成品及長期不用的原材料, 要按一定的比例計提存貨減值準備金, 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及時降價處理, 盤活資金, 減少損失。同時對沒實現銷售的已發商品應定期清理。對超過一定時期不能實現銷售的已發商品, 應要求經辦人清理, 對確實不能銷售的已發商品要求完整清理回廠;有望實現銷售的已發商品, 需繼續存置的, 要重新訂立合同交回一份備查, 保證已發商品的安全完整。
上一篇: 兩個電商的“倉儲大戰”
下一篇: 精益化倉儲管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