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計算機、大數據、5G等技術的發展,智慧物流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從國家政策來看,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加強智能化裝卸搬運、分揀包裝、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提升倉儲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等制定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基本原則中提出“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綠色化裝備應用”,“打造綠色智慧型國家物流樞紐”。2019年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智慧物流營運模式。同年,國家發改委在《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中提出實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動,要發展機械化、智能化立體倉庫,加快普及“信息系統+貨架、托盤、叉車”的倉庫基本技術配置,推動平層倉儲設施向立體化網格結構升級。國家郵政局、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年印發《關于促進快遞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其中支持制造企業聯合快遞企業研發智能立體倉庫。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實施意見中也提到加快發展智慧物流,“推進新興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應用,提高倉儲、運輸、分撥配送等物流環節的自動化、智慧化水平。”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物流行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從企業角度來看,近年來,京東、菜鳥、順豐、EMS等電商、物流企業正積極地進行智慧物流升級,傳統的人工作業逐漸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機器所取代,對人才的需求趨于復合型、創新型。通過企業走訪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現代物流企業更需要能夠綜合分析問題,從事物流規劃、熟練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操作、維護和保養物流智能設備,擅長物流數據采集與分析等工作的人才。
《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是構成專業基本能力———倉儲和配送管理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有的課程培養目標主要以基本知識和操作作業為主,不能滿足智慧物流條件下未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現在課程培養注重以倉儲管理和配送管理的綜合知識為基本,倉儲作業和配送作業組織和管理為重點,對學生設計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夠。
課程內容相對陳舊,不能跟上智慧物流的發展。現有的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倉儲的概念、倉儲公司的組建、倉儲設施設備管理、倉儲作業管理、倉儲經營管理、配送認知、配送作業等,教學內容和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課程教學環境比較單一,以校內多媒體教室和機房為主。物流設備的投入較大,更新速度也快,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的物流專業并不是本校的核心專業。大部分高職學校資金緊張也不愿意在物流教學設施上投入,教師和學生就不能直接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另外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受到多元化的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課堂比較封閉,學生很難接觸到真實企業,對現在智慧物流在倉儲和配送方面的發展情況知之甚少,思想比較局限。
課程團隊長期在學校授課,很多老師都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畢業,缺乏技術基礎,對新技術學習難度較大,無法有效的掌握智慧物流方面的新技術。知識結構陳舊,缺乏企業經驗,走出去機會較少。而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眼界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來自于普通高考學生、職高學生和單獨招生,形式多樣,導致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經過對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調查發現有56.1%的學生家庭居住在鄉鎮,90%以上學生是非獨生子女,家庭情況屬于一般家庭。學生學習態度較好,基本上所有學生能夠按時上課,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待培養,67.5%的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有60%的學生上課比較專注,但是剩下的同學專注程度一般或者不專注,總體來說班級學習氛圍不太好。在學習主動性上,學生中有67.5%主動性一般或不主動。絕大部分學生喜歡上網,有52.5%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3-5小時之間,另有27.5%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可以達到5小時以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學生喜歡上網去搜索答案。
由此可見,學生整體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基礎較差,但是學習態度較好,喜歡上網,喜歡接觸新東西。
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管理的前提,信息化應用能力是智慧物流人才最基本的能力[1]。智慧物流時代背景下,企業需要能夠熟練操作智能倉庫管理系統、智能配送管理系統的人才。
智慧物流就是要求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等對物流運營模式和物流作業活動進行改進,實現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減少對人工勞動的依賴,改進作業方式,從而極大的提高效率。對于倉儲業和配送業來說,技術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模式。如自動分揀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盤點、智能堆垛機器人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倉庫操作場景中,無人機、無人配送車等也應用到企業的配送業務中。因此行業需要具有技術思維方式和掌握技術應用的人才,即要掌握AR眼鏡、VR設備、貨到人機器人、電子播種墻、自動導引車等智能設備的使用和維護。
科學技術、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引起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大數據的發展促進了物流產業整體的優化和提升,其已經滲透到物流產業的方方面面,從而對相關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如何調查、預測、利用和挖掘倉儲、配送等環節之間的數據價值,提高客戶物流體驗。
(1)改變課程目標,適應市場的需求。為了培養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流人才,《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除了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倉儲管理和配送管理的綜合知識為基本,還需加強學生現代倉儲和配送信息技術的訓練,智能設備的操作和使用,智能倉庫管理、智能揀選等新知識和技術的學習。學生不僅會倉儲作業,更要熟悉倉儲與配送運作基本規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使學生能夠具有負責任、能受挫的心理素質,重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
(2)智慧物流背景下,須緊跟行業需求,更新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倉儲與配送行業發展的新知識和新技能,著重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見表1所示。
(3)改變現有的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分為過程考核、期末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成績占50%,期末考核成績占50%。過程考核中除了以往的課堂出勤,課堂紀律等,可以分門別類的進行相關的考核,包括倉儲規劃設計、倉儲行業分析、倉儲作業實操、倉儲案例分析、隨堂測驗等,分別測驗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在線平臺完成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的考核。任務完成情況包括任務參與情況、任務展示和任務修改后情況三部分[2]。
(4)加強實訓室的建設,以企業實際案例為任務驅動教學,體現“教、學、做、評”一體化,有條件的可以利用AR或者VR等技術展現企業真實場景,為學生提供關于物流倉儲與配送信息管理、物流智能設備操作與應用等相關技能培訓的實訓場所。另外也可以和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室,共同培養人才,可以將企業一些先進的設備投入教學中,改變教學實訓條件,同時也成為企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可以直接上崗工作,從而使校企達到雙贏。
(5)加強教學課程團隊的建設,增強教師雙師素質。一方面教師可以采取企業頂崗的方式,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深入到企業中進行實踐,向企業專家們學習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流程,并親自在相關崗位上進行實踐操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參加行業、企業等舉辦的各種智慧物流領域的學術會議和培訓,和全國各地高職院校物流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系統學習各種新理論、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把其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對高職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專業課程中,《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順應社會需求、企業需求,改變原有的教學目標,將新的知識、技術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加強校企合作,從而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撐。